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你他媽的(親切用語)說什麼草莓族啊!?

原文出處:http://howtobeaotaku.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09.html


今天在《大學生了沒》看到一個議題:「草莓族VS.水蜜桃族」。
節目上面把七年級生視為草莓族八年級生(今年大一)劃入水蜜桃族
然後分別列出一些網路上歸納的「草莓族特色」「水蜜桃族特色」,
(反正都是一些自我意識過強、抗壓性低啦OOXX之類的特色)
看看大學生們認同哪些,不認同哪些。

根據節目的「網路統計」還真的有過半數的七、八年級生,認為自己是「草莓」「水蜜桃」,
我只想說,花惹發!WTF!這三小!????





你們還真相信這些他媽的(親切用法)沒創意的死老頭只會抄襲拿出來丟人現眼的形容詞啊?????
大家都沒看過六、七年級生,你為何不生氣?這篇文章了嗎???

我今天就要來戳破這些死老頭(當年我們多辛苦啊~你們多幸福~還不爭氣一點)的謊言!




下次有人再說「現在的年輕人,真是草莓啊……」的時候,
你只要回他一句「你他媽的!我這是親切用法。」就好了。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世界很簡單,老年人看不慣年輕人,是一種常態。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看似)很炫的新名詞出現,
以滿足老人們「對年輕人不屑」這個穩定又大量的需求。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


「草莓族」一詞最早出自翁靜玉著、1993年出版的《辦公室物語》一書,用來形容民國50年(1961年)以後出生的年青人世代。

也就是說,這個名詞最初是被三、四年級生創造出來「罵五年級」的。
什麼「抗壓性低、承受挫力低、忠誠度低、服從性低、穩定度低、個人權益優先於群體權益……」的特色,都是五年級生的特色


只不過2000年以後,又被老人們抄襲,拿來罵七年級生而已。


(請記得這些特色的說法,接下來我們會不停看見)




柯裕棻在《青春無法歸類》(這本書超好看)裡面提到:

「我出生於新力彩色電視機發明的那一年,1968(按:五年七班)。這似乎註定了我這一代的兒童與這隻機器結下不解之緣,小學的時候,『電視兒童』這名詞已冠在我們頭上。同時,社會上已經漸漸出現上班族職業婦女,我們的父母親都在上班,我們是『鑰匙兒』的稱號也不脛而走。在大人看來,我們的童年似乎是孤單、不愁衣食,但是沒有足夠的家庭關注。」

「上了大學,突然聽說我們這一代叫做『遊戲世代』,因為據了解,我們看待事物完全以它有不有趣為準,我們沒有遠大的目標,無法承擔重任,沒有團體歸屬感。又聽說我們叫『蛋殼族』,因為我們標榜個人主義,……但是又太嬌嫩經不起摔打。我們的父母輩……胼手胝足打造人生,而我們是來浪費他們成果的敗家子。據說我們的思考既輕又薄,我們啥事都撐不久。」

科科科科……看到了吧!
當初拿來罵五年級生的話,現在又被拿來罵七年級、八年級囉。
身為社會中堅的老人們,真是相當地有cost-down精神,連罵年輕人的話都可以抄襲省成本。

三、四年級罵五年級,叫他們「蛋殼族」「草莓族」。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四、五年級,是怎麼罵六年級的。




身為六年八班,1979年出生的大叔我,由於生為SONY隨身聽誕生的這年,大概16、17歲的時候就會被形容成,老是把自己孤立起來不做溝通,隨時戴著耳機就是最好的證明。

話說在我還年輕的時候,社會上還很流行「新新人類」這個名詞。我們最常被老人念的一句話是:「現在這些年輕人啊,還真是『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太不顧別人感受了啊……(以下省略300字)」

嗯哼,充滿懷舊風情的這首歌,一定要點播一下MV啦,當年李明依可是叛逆的象徵!


所謂的「新新人類」呢,就是很自我啦、喜歡特立獨行啦、喜歡我行我素啦、喜歡標新立異啦、喜歡追求刺激啦、只要自己爽、其他什麼都不用管、講話無厘頭大人聽不懂啦……


有點懷疑現在的年輕人知不知道無厘頭是蝦毀,當初在說星爺的搞笑講話方式,沒什麼邏輯,不過當年被念「無厘頭」,在概念上跟現在年輕人被念「你們報告都在寫『火星文』看不懂啦!」是一樣的意義。

附帶一提,什麼「現在年輕人都打火星文,字都不會寫啦」「每天上網,都不和人來往,溝通能力很差啦」「網路上充滿暴力色情」「沉迷上網會阻礙年輕人的成長啦」這些對小朋友的批評,大家也千萬不要以為只有今天才有。

他媽的(親切用法,副總統認證過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啦!
20年前,大叔我還是小孩子的那個年代,老人們研究的不是「上網」,而是「看電視」啦!






(所以才會有這種研究報告啊!)






「現在的年輕人都看電視,不看書,文字能力很差啦」「每天看電視,不和人來往,都不會溝通啦」「電視節目充滿暴力、色情,會對兒童有不好影響啦」「色情錄影帶氾濫問題啦」哇靠這些議題跟現在研究上網的議題根本完全一樣。(ps.這段評論是我個人意見,跟以上的書無關,《兒童與電視》應該是很認真的研究)

我想,再更早之前的世代,老人們研究的大概是「年輕人每天聽廣播都不看書啦」「廣播節目充滿低俗暴力內容啦」「沉迷廣播不跟人往來,溝通能力差啦」這些議題吧。

但是,好像都沒人想過,最沉迷於電視節目的,都是那些歐巴桑(看低俗連續劇)、歐吉桑(看低俗政論節目);還有當老人學會上網之後,我看我爸媽阿姨每天在臉書的時間比我還長咧!年輕人沉迷電動!?我爸媽還為了搶誰可以打「明星三缺一」吵架,根本是老人每天沉迷上網啊!(爸媽對不起,我不是有意揭你們瘡疤的啊)

三、四年級罵五年級,四、五年級罵六年級,五、六年級罵七年級:
你們生來是最富裕的一代,不像我們以前,多辛苦啊~

那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老人到底罵得有沒有道理!
(有圖有真相啦)

這是主計處資料庫的,台灣工作者平均薪資統計


可以看出,五年級(1961~1970年出生)進職場的1981~1990年,每年的平均薪資成長多快!
五年級~六年級前半段,才是全台灣最幸福的一群人好不好!
出社會工作之後,就算躺著幹,每年薪水都會漲8%以上!

2000年以後(七年級進職場),台灣上班族的平均薪資根本是停滯!停滯啊!
就算每天幹得多辛苦,也沒有前景可言。
五年級可以靠薪水買房子,七八年級可能嗎?

(底下是平均薪資成長率,你看看2000年以後有多慘)


七年級真是他媽的(親切用法)慘斃了,每天加班就算了,看不到薪水有成長的一天。
還要天天被罵「你們啊!就是抗壓性低,像我們以前多苦~」
苦你老木啦苦!

還有一個大我15歲的傢伙,跟我說他剛出社會的時候,是台灣「最沒機會的時候」。
我聽你在放屁啊!
看底下的失業率統計吧。


七年級一進職場,就要面臨比過去高1.5倍的失業率,
代表什麼啊?你一進職場,本來就比那些罵你的人還難找工作啊!
是誰造成的?是誰無法創造工作機會的?是你們這些不爭氣的年輕人嗎?
屁啦!用膝蓋想也知道是誰啊!

「非常不爭氣、創造不景氣」的那一群人,還真是敢出來丟人現眼啊。


好了,脾氣發完。


我還是想用柯裕棻的話來做結尾:

「年輕的時候,大人總是指責我們如何不成才,如何不肖,在他們眼中,年輕自由等同幼稚墮落,年輕的叛逆動力對於社會既成秩序永遠是個威脅,必須加以規馴管教,因此產生各種牽強的世代特性歸類法,究其實,正因為青春無法歸類。」

「等我們不再年輕了,就順理成章依照經濟地位或勞動方式歸類,特性已不再重要。不論年輕時是哪個世代,中年之後,標籤就是白領、藍領、中產、勞動、上班族、菜籃族、銀髮族。……這些歸類只依照社會位置、生產關係和年紀區分,但是,那不可一世的世代特性,那年輕時才會顯現的個人特質元素,卻永遠地離你而去了。」


我情願相信秋元康說的:「擅自、任性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希望我,中年之後,還是會這麼繼續相信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