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來源:http://disp.cc/b/337-5UjX
以下為內容大致翻譯
二十歲出頭的我,正在柏克萊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就在此時,我遇見了第
一位求助於我的客戶。她名叫佳儀,26歲,是位女孩子。初次見面時,佳儀穿著牛仔褲
和寬鬆的上衣,將自己扔進我辦公室的沙發,踢掉她的平底鞋,告訴我她「想聊聊感
情上的問題」。妳們絕對無法想像,聽完這句「我想聊聊感情上的問題」,我心頭放
下的那一塊大石頭有多大。因為,我同班同學的第一位病人是位縱火慣犯….「二十出
頭歲、想聊聊感情問題的女孩子」,嗯,我應該還應付得來吧。
不久後,指導教授催促我結案,要我督促佳儀積極面對愛情生活。
但我提出我不同的看法。
我說,「沒錯,她現在的確鬼遮眼,正跟一個魯蛇交往,但這不代表她會和這個魯蛇
結婚啊。」
面對這個說法,我的指導教授丟出這句「她只是“還沒”跟“這個”魯蛇結婚,
但或許她會和下一個魯蛇結婚。此外,經營婚姻的最佳時機,是在她結婚前。」
我「瞭了」。那一刻,我領悟到,當前的三十多歲並不等於以前人的二十多歲,不是
的。沒錯,人們比以往更晚成家立業,但不代表二十多歲的佳儀,可以花十年沉潛。相
反的,二十多歲正是她順利轉大人的最佳時機,我們卻坐視這段時光白白流逝。此時
我才明白,這種「善意的消極以對」是個大問題,而且後果會十分嚴重。
這個說法適用在所有二十出頭的人身上
這並非我個人的觀點,而是事實。我們知道,人生中80% 最具決定性的時刻發生於35
歲前,這意味著定義你人生的決定、經歷和「啊哈!我瞭~了!」時刻,10個中有8個
發生於30歲中旬前。超過40歲的人別慌,我想在座聽眾應該沒問題。我們知道,一份職
業的最初十年對你未來的收入影響甚鉅;我們知道半數以上的美國人,30歲前將開始和
終生伴侶交往、同居或結婚;我們知道大腦於二十歲當時歷經第二次及最後一次成長高
峰,以轉型為「成人用腦」。這意味著無論你打算如何改變自己,此刻正是最佳時機
。我們知道性格於二十歲時的變化勝於人生其他階段;我們知道女性生育高峰期是28歲
,35歲之後的下滑則…因人而異,因此二十多歲這段時間正是瞭解自我身體狀況及個人
生涯走向的最佳時機。
但二十歲的朋友們不曾聽過這些資訊。報紙寫著「三十而不能立」。學者把步入二十
歲稱為「後青春期」。專欄作家拿出一個又一個白爛的標籤貼在妳們身上「啃老族」
、「草莓族」。這都是事實。我們這個文化,竟把人生中極其重要的十年拿來當茶餘
飯後,消遣揶揄年輕人的題材來源。
日復一日,我在辦公室見到聰明、風趣像在座各位,或是各位的子女一樣的年輕人談
到「喔,現在這個男朋友雖然不夠好,但我也沒有那麼認真啊。這只是個過程。」、
「大家都說,只要我能在三十歲的時候有個好的工作,之後不會有太大問題的。」
然後,隨著時間流過,上面這些台詞會換成「我快三十歲了,現在這個樣子,還比不
上我剛畢業只有文憑的時候,我都在幹甚麼啊?」
接下來,會繼續出現這種台詞「念書的時候談戀愛就像玩大風吹,大家都很開心,音
樂不停的放,你就不停的繞圈、踏步;一旦三十歲接近,突然間音樂停了,大家開始
搶著坐下。我不想要一個人愣在那裡。所以,我想我跟我老公結婚的原因,是因為他
是在音樂停止的瞬間,距離我最近的那張椅子」
各位,千~萬~別這麼做。
以下是如何著手做出改變的故事。這是關於一位名叫宜嘉的女子的故事。25歲時,
宜嘉來到我辦公室,根據她的說法「她很迷惘,她正經歷身份危機」。她說,她認為
自己對藝術或娛樂業有興趣,但還沒下定決心。因此,過去幾年她暫時找了家餐廳當
服務生。為了省錢,她和男友同居,而她的男朋友...只能說「脾氣比志氣大」。儘管
她的這幾年聽起來已經夠苦,她的成長背景更是令人鼻酸。她經常會在療程中哭泣,
但恢復平靜後,她會下一個結論「你無法選擇出生背景,但可以選擇跟哪些人打交道
建立人脈。」
某天,宜嘉走進辦公室,甚麼都沒說就哭了將近一個小時。原來,她新買了一本記事
本,在花了整個上午一頁一頁的寫上自己所有的朋友聯絡電話之後,就在封底,她茫
然地盯著「緊急聯絡人」這欄。她幾乎是歇斯底里地看著我說,「如果我出車禍,這
裡要寫誰的電話?如果得癌症,誰會照顧我?」
我告訴宜嘉三個忠告。 三個我認為所有年輕人都值得知道的忠告。
首先,我要宜嘉拋開那些迷網、那些我到底是誰的問題,我要她去累積身價資本。
身價資本是讓你個人整體更有價值的事物。做些幫助你更接近「理想中的我」的事情
。我不知道宜嘉的未來會怎麼演變,沒人能預言未來會怎麼演變。但是,我知道身
價資本會生出更多身價資本。所以,還在想那份要離家到另一個國家的工作嗎?還在
想那個實習機會嗎?還在想那家新成立的小公司嗎?喔,我鼓勵她去「探索值得
探索的機會」,但我不鼓勵她去「打茫...」,這兩者在我眼中可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想換到不同產業的公司歷練,辭職後就努力應徵、打聽機會」跟「想換到不同產業
的公司歷練,辭職後卻跑去打工渡假,心中念頭只是”我需要一點時間想想”」,
前者是探索,是我鼓勵的,後者是逃避,我認為毫無價值。
第二點,我告訴宜嘉所謂的老朋友,其實沒那麼了不起。一個所謂的”好麻吉”也
許可以請假開車送妳去機場,但是,年輕人通常會被這種”我們交情超久的~”的人
際關係侷限住;大家談的話題差不多,有興趣的事物差不多,工作也差不多。剛剛談
的「身價資本」,不會在這裡找到。新的火花往往來自「不是很熟」的人身上,來自
「那個誰誰誰的朋友」。是的,同樣年紀的人總有些混得不是特別好,但總有些人風
生水起。往往,妳不是很熟的人,很有可能就跟這些風生水起的人有交集。有一半的
職缺是「隱形職缺」,不會上1O4徵才的,而妳鄰居的老闆,可能就有個隱形職缺
正在找人。這不是甚麼抄捷徑,不走正途。這是有研究證明的,人際溝通,就是這樣
運作的。
最後,雖然宜嘉有「家庭出身沒得選,但朋友可以自己選」這種想法,但這是受她
自己比較刻苦的成長背景影響。很快的,宜嘉將會開始找尋自己的人生伴侶,而她
也將會準備開始一個自己的家庭,自己要組甚麼樣的家庭就是自己要負責的事情了。
我告訴她,現在就是開始思考自己想要甚麼樣的家庭生活的時機。也許,各位會想
30歲應該比25歲、20歲更有本錢來談成家這件事吧?我同意。但我同意的前
提是「從結婚前就認真看待自己的異性交友關係,認真的去思考自己適合甚麼樣的
對象,然後到了一個適當的時間點,慎重的做出這個決定。有點像面對自己的工作
一樣」我不希望「30歲比較適合成家」這種說法被渲染成「錯過就無法回頭的時
間點」,進一步衍生出「因為我臉書上所有認識的人都結婚了,所以,我也該跟我
現在交往的對象定下來了。」這種結論。
後來宜嘉怎麼了?我們一起從通訊錄中找到一位前室友的親戚,這個人任職於外地的
藝術博物館,這個「不是很熟的朋友」協助她在當地找到一份工作,那份工作給了她
離開同居男友的理由。5年後的今天,她專門為各地博物館舉辦公關活動,她和一位
自己用心選擇並交往的對象結婚。她愛她的新職業,她愛她的新家庭。她寄給我一張
卡片,上面寫著:「現在我不再擔心緊急聯絡人要寫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