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拉裘:去你的包容「歧視」

原文網址: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425

無罪推定原則強用於公眾人物發言失當時的失能,大概就是因為它只剩粉絲護航、為反對而反對兩種功能。就像先前總統馬英九以元首的高姿態呼籲新移民母親不要「教壞」下一代,或是近日人氣偶像郭采潔迂迴地表達反同志的立場,這些都是已出口、已造成傷害的事實,被圍剿是預期的。這可不是撲朔迷離的刑案,需要確定誰是真凶才能判刑,因為,凶手在失言當下就已確定何人。
 
 
 
話出無心,可以構成無條件寬恕、包容的要素嗎?過失殺人終究殺了人。正是因為公眾人物在這社會具備一定影響力、指標性,以及言論的高能見度,人們自然得以更嚴格的標準去審視他/她們的一言一行。不能一邊享受明星光環帶來的利益,諸如電影宣傳、競選,一邊卻挪用「凡人」身份來模糊帶過過錯的檢討。總統是人,大明星是人,一個聽了演講後深恐腔調帶「壞」孩子的外籍配偶是人,一個覺得被自己偶像否定生命意義的同志少年也是人,每一個人都是人。
 
 硬要去追問臉書相片裡文意曖昧的郭小姐到底在連署什麼,或許有那麼一點意義。但是,就算在僅小甚微的可能中,她在推動軍審法加速過關的連署,那在爭議之後,還是該立刻表態澄清,好縫合這對特定族群的傷害與否定。然而,到底是罷免吳育昇、反黑箱服貿,或是為瀕臨絕種的石虎請命,終究不清楚。事後,她只是像自知闖禍的小孩,尷尬說一句蒼白的「愛身邊所有的同志朋友,發言是盼透過理性對談,讓修法者聽見各方真正的需要」。儘管她身處的宗教組織,正用著誤導視聽的宣傳干擾法案進行,而她先說自己在忙連署,後續貼文澄清時又完全避談到底在忙哪份連署,以為在「理性對談」,卻仍默許其他立場鮮明的教友轉貼她曖昧言論作為反對同性婚姻的代言。
 
一一檢視這些反對聲音仍在使用的宣傳話語:「毀家滅婚」、「傳統價值崩毀」、「亂倫多p」、「愛滋病」這類的疾病勾連,甚至是「人類滅亡」,距離第一屆同志遊行舉辦,甚至二十世紀初,改變了多少?距離法案的真實原貌,又還原多少?
 
如果真心認為有瑕疵,何不針對法條逐一提出建議?就像其他法案,也會有不同黨團提出各自版本在立院交鋒、協商。難道說,只是想用「有瑕疵」這藉口來拒絕修法的進展?若是如此,五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相信同樣理由依然會出現。法律是死的制度,社會是活的;預設一條法律永遠完美無缺、永遠符合社會需求、永遠不須修改,本來就是妄想。
 
 
修法為何重要?我想,並不在於有眾多性少數真的想走入婚姻,而是因為它明確記載了哪些人的權利,被排除在這個社會之外,就像歷史上的「六三法」、「排華法案」或是「種族隔離制度」,有著特定族群被歧視打壓的事實,而且依法有據。要不要成家是個人意願,但能不能成家關乎憲法保障的人權。
 
性平就像兩岸和平,不能有人一邊在法律上不承認對方,一邊說尊重對方。
 
回歸事件本身,的確,由於個人對公眾人物的喜惡而盲目加入的謾罵是有,但去脈絡化地簡化所有批判聲音,而用一種鄉愿情感來彰顯自己的理性或中立,也無助於議題的探討,甚至消音。就像有人會批評關廠工人丟鞋砸官員不理性不禮貌,但這樣批評的人,對於關廠工人背後的故事又瞭解多少?又,強勢或弱勢,可以用批評言論的砲火強烈來判定嗎?郭小姐被質疑性向歧視後,照樣有無數粉絲愛戴,照樣可以參與她的連署,照樣享有一位臺灣公民在現有異性戀婚姻下法律所給予的保障;馬總統被質疑種族歧視後,依然可以認為新移民母語在臺灣只剩錢進東南亞的資本潛力而非文化傳承,依然可以無視民意,高居廟堂之上。設問,誰強勢?
 
我想說的還是,不管或隱或顯、故意還是無心,為什麼要包容「歧視」?今天一個人覺得移工非我族類,對之反感,那未來官方對他們在北車的開齋節活動下禁令,或是政客與財團合推基本工資本外脫鉤的差別待遇政策時,這個人真能克服陳見的侷限嗎?如果這個人從頭到尾都不覺得自己正在「歧視」,還覺得是出自「善意」,甚至是「愛」,那不是更可怕嗎?背後是怎樣的思維、怎樣的價值觀在推動這樣的「愛」呢?
 
歧視是累積的,被社會建構出來的,若不能及時警覺而改正,後果不堪設想。時光倒回二戰前歐陸,難道納粹能一夕之間奪下政權,然後全德國的人隔天就認為送猶太人入集中營無傷大雅嗎?我不相信這種歷史。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所以年輕人什麼話都不能講就是了

原文網址:http://x9x8x77.pixnet.net/blog/post/54229844






去年許多人出國打工,社會瀰漫著台灣逼年輕人出走、年輕人不爭氣等等爭論

好朋友去年寫了這些感想放在fb動態訊息,每次看都很有感觸



==========================================



所以年輕人什麼話都不能講就是了。

一發洩就說是草莓族;

一抱怨就說是抗壓性差;

想準時下班就被說吃不了苦耐不了勞;

想換公司就被說忠誠度不佳。



可是22K政策,你們是想逼死誰?

逼死未來要養你們的,要承擔你們的年輕人。

老了再有錢,你還是要有地方花,要有人給你花。



這年頭,說台灣好的人,一半人都在國外,

一半是把自己的小孩往國外送。

然後留下來的,是知道台灣不好,一半人努力想改變台灣,

一半人是認份認命地歹活台灣。



不可否認,現在年輕人世代,

對台灣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氛圍。

對於政府,對於企業都是。



一個清大畢業生去澳洲做苦力賺錢,那是一個選擇,你可以說都清大畢業了,

在台灣只能幹理專,然後賺個小錢連還債養自己都有問題。

這表示他自己無能,或是時不予他。

但是去澳洲,他沒這困擾,最下層的工作有的是機會,

給了薪水就是擺明了比你台灣高。



年輕人變成了可以換個想法,

把去澳洲1-2年的感覺轉換成夏令營或當兵,

反正存得了錢,回來就是有一桶金。

整個社會都說有錢才能滾錢,

這第一桶金的誘惑,

促使多少年輕人想用更快的時間賺錢。



你們沒能力撐起台灣,讓台灣居末。

希望下一代有能力撐起台灣,卻什麼甜頭也不給。

不用心培養人才,不肯花錢留人,

壓榨一批新人完,再換一批新人進。

不合你們意,就用萬年招數:「你是草莓族。」

許多受不了人激的,就乖乖認你們擺布。

別跟我扯7-8年級生都很弱,

社會新聞翻開,一堆你們世代的中老年人,

無所事事的啃老族,遊手好閒的人也一堆,

沒必要因為你們輩分高,就可以往後輩身上貼標籤。



物價上漲,薪資不漲,你們真的當年輕人是超人嗎?

有時候我覺得是你們把台灣年輕人當成了台勞,

所以讓年輕人覺得與其都要當台勞,都要壓榨自己,

當然選擇薪水最多的方式。



我們雖然對於「要去澳洲」,都聽膩了,

但一個人都肯去澳洲,然後付出勞力,

你們這些腦袋秀逗的人,竟然會說他吃不了苦。



多少年輕人被你們這些高喊「愛台灣」的口號害死?

多少年輕人被你們這些「王永X的成功故事」給害死?



時代變了,不要再用「王先生」的翻身故事,

來套用在年輕人的思想觀念上。



我真的覺得,年輕人希望自己輕鬆賺錢,

然後擁有生活時間,是一個正確的觀念,

為什麼你們就是覺得他們不耐操?



我小時候,台灣經濟正好,多少人準時下班,

第一個就往棒球場報到?或是去保齡球館打球?

這就是生活,我們願意休息,花時間去享受賺來的錢。



現在卻要年輕人吃苦,吃到把自己的青春都只剩下工作。

那...至少做得要錢多吧?那...至少做得是自己的夢想吧?

但我常看到的是,工時長,沒錢,也不是夢想的工作。

年輕人為什麼要做?很簡單,不做沒飯吃,做了餓不死。



年輕人的抗爭,永遠會被你們說成只是一小團體!

因為大多數年輕人都被你們的22K政策,

壓得根本沒時間去抗爭。



放心吧,年輕人沒你們想得那麼不堪。

收起你們既得利益者的嘴臉,

至少這些肯跳出來說話的年輕人,

看得到國際局勢,知道台灣問題出在哪裡。

而我也不相信你們不知道,是你們不肯犧牲手中的利益。



「一個便當吃不夠,你可以吃兩個。」



「你怎麼不早點跟我說?」



你們這些人,某種程度上只是跟講這些話的人一樣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我去面試工作,測試一下自己身價時,

4、5年級生的部分面試官,開頭就想灌輸你吃苦耐勞。

先把你貼上許多標籤,讓你無地自容,

日後你才會拼命想撕掉身上的標籤。



但其實你身上根本沒標籤,他們騙你的。

這種不老實的面試方式,害得多少人自以為忠誠,

但背後的老闆卻竊笑:「又是一個傻瓜。」



不要只會再灌輸年輕人認命,

如果你們給得起,他們又何苦去向國外要呢?

這不是在你們商人眼中,很正常的商場現象嗎?

怎麼跳到國家層級時,就把問題的本質模糊掉了呢?





本文作者:瑞門 (導演)

林依晨:和解,永不嫌晚

原文:http://m.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5444

  • 2011-06-20 康健雜誌 126期    文/黃惠如
「我腦下垂體長了腫瘤,老天爺對我真好。」
這兩句像是玩笑話,卻是26歲的林依晨歷經手術後,接受《康健》專訪時說的話。
今年初,經過腦部MRI在大腦蝶鞍部發現兩公分的蛋形囊腫,醫生這個宣判後來變成祝福,林依晨在幾個月內經歷人生上上下下,體會到「禍福相倚」。如同出版人郝明義公開自己黑戶佛教徒身份,在《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所寫的:
「遇到再倒楣的事情,裡面一定藏著一個寶物。同樣的,得到一個再好的寶物,裡面一定藏著一個定時炸彈。」
手術後不久,與林依晨相依為命的媽媽先是暈眩,而後暈倒家中,緊急送醫後,發現是小腦二度中風。
但才不久之前,林依晨風光贏得金鐘影后。面對台下尖叫的粉絲,林依晨不但沒哭、還冷靜得出奇,她在台上說:「演員的使命是要讓觀眾看到更深層的人性」。
從參加捷運美少女選美到成為電視偶像劇一姐,林依晨得獎並不僥倖。
讓林依晨登上影后的《惡作劇二吻》不僅是偶像劇,更是難討好評審的續集,但評審說,「林依晨表現出戲的層次,這部戲沒有她就垮了。」
私底下,林依晨也才以多年積蓄買下人生第一個房子,達成人生階段目標,還高興得邀請高中同學到新家玩。
只是,寶藏背後的炸彈早已引燃。
去年,林依晨在大陸趕拍《射雕英雄傳》,連著六天六夜沒閤眼,她穿著單薄的戲衣在零下低溫發抖,化妝的空檔時眼淚無法控制地一直掉,「身體用自己的方式在發洩,」林依晨對媒體說。
其實,身心早就在抗議。表面看似腦下垂體長囊腫影響了內分泌,但林依晨詮釋是「被自己打敗」。
身體上,林依晨長年瘦不下來,深受水腫困擾,更嚴重的是她月經從沒準時過。
心理上,她睡得很淺、常做惡夢,夢裡常是被人追殺或是跳下高樓。
第一次面對住院、手術時,她很害怕,混亂到以為媒體上出現過的麻醉疏失、手術疏失已經發生在自己身上,她力求自制,靠著讀秒度過彷彿飛機起飛的麻醉過程。
「飛機降落」後,手術成功,但副作用等著她。手術前,醫生淡淡地說手術的副作用是會「情緒化」,但林依晨的叛逆期來了。
像青少年一樣她有一堆話要說,她要說出這7年的害怕、恐懼、憤怒,她要說被別人壓榨得太多,她要說自己是一個太爛的好人,一股腦地說、不顧後果地說,媽媽求她不要說了,她還是要說,連說了六天六夜後,喉嚨急性發炎掛急診。
鬆綁,慈悲對自己
她趁這個機會鬆開綁在身上的繩索。
長達7年的第一條繩索就是和母親的親子關係。青春期她從沒去過西門町、沒去過KTV、沒騎過摩托車,同學說她曾經志願是新聞系,有空永遠都在讀報紙。
雖然媽媽在假日也會帶弟弟和她去中正紀念堂玩,物質生活沒有缺憾,但她不像年輕人玩過、瘋過、笨過,她沒有年輕過。她對相依為命的媽媽說,「妳對我太要求了,妳對我的管教太嚴厲了」。
林依晨一方面怨母親,一方面又心疼母親。高二時她才突然知道長年在外做生意的父親,其實早在她5歲時,就已經和母親離異。母親一人靠著微薄的薪水和現金卡扶養她和弟弟長大,獨自吞下現實的冷酷。
當時,媽媽就已經累得小腦第一次中風。在《惡作劇之吻》裡,林依晨演出踡縮在醫院角落,危危顫顫地拿著電話筒打電話,然後放聲大哭,就是「偷自己的生活,」她曾對媒體說。
隨著母親嚴格管教而來的第二條繩索,是性格上的完美主義。
林依晨曾在媒體上展示過整理得乾淨整潔的包包,大包裡又有小包,每樣東西各有歸所,她家裡的擺設更是井然有序,只要別人稍一移動,她馬上知道。但這樣的整潔並「不是為了用得順手,而是在乎別人的眼光」,她說,現在她故意
把一樣小東西從抽屜拿出來亂放在桌上,才發現「不完美好快樂」。
完美主義也發揮在生活自律。只要沒拍戲,林依晨早睡早起,晚上10點睡覺,凌晨4點50分起床聽英語廣播加強語言能力,那時因為活得壓抑,「我很自律,但我不因此而快樂。」
林依晨禮貌周到,7年來每年都會在教師節前一週喬裝回校探望老師,好友生日她也是無論在世界何方,無論多晚,一定有通祝福的電話,這些也是從小母親的諄諄教誨。但今日林依晨也想放鬆一點,因為將心比心替別人想,「嚴以律己、也嚴以待人,別人和我相處會有負擔。」
不會說「不」,是她的第三條繩索。
林依晨進入演藝圈後,雖然一開始是玩票性質,後來演出興趣,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感受到演戲帶來的快樂、省思與感動。
但後來她發現不對勁了,因為以前會演到忘我到忘記時間,但「某一天我會看錶看什麼時候收工,」她迷了路,她努力扮演好應該扮演的角色,但她不再感到快樂。
硬撐,讓她成為不斷破紀錄的超人,從兩天兩夜不睡到六天六夜不睡,再到八天八夜,「我讓別人壓榨我太久」,林依晨說。現在她想通了,「我曾要求自己95分,得到92分時還沮喪,今後我要過八分之五的人生,」即大約六成,又不需像八分之四切割,適度、適時的均衡生活。
心轉,境也轉
心境一轉,改變的還有歌聲。
很多粉絲都知道,林依晨很想出唱片,因為她從小就會唱,是合唱團的女高音,也有很多人捧著錢歡迎林依晨出片。
然而,她一直對外說「沒有準備好」,雖然偶爾她也主唱她主演的偶像劇主題曲,但奇怪的是,只要是公開場合,便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聲音,走音、無法唱現場的惡夢纏繞著她,從2004年以來她持續地練唱,已經換了四、五個練唱老師。
「我準備好了,」心境一轉,人放鬆了,聲音竟然莫名通暢了。工作上也是如此。
林依晨過去最受爭議的《射雕英雄傳》的黃蓉一角,開拍前就有大陸媒體嘲諷她是史上最「珠圓玉潤」的黃蓉,暗指她不夠纖細,再加上已有多位前輩留下許多經典,林依晨接戲時想,自己努力一點或許可以演成黃蓉,但放開了就海闊天空,現在林依晨說「我也能演黃藥師、老頑童」。
因為「自己」是最難演的角色,心鬆開了,鬆開別人的期望,不在乎悶棍或掌聲,當然演誰都可以。
在感情上也一樣。儘管林依晨一直以來在戲裡和人深情纏綿,在戲外是眾多少男的偶像,但進演藝圈7年來林依晨竟然都沒有緋聞,就算有,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假緋聞。
但實際上,過去四、五年來她死心眼地暗戀一個男生,擋掉許多幸福的可能,現在終於放開自己後,才發現身邊有很多人關心她,桃花朵朵開了在等她。
鬆綁自己,與往事和解,最難的是「和上一代和解」,她做到了即使是40、50歲的中年人都很難做到的事。
去年,經濟困難的爸爸回來見她,希望以後能夠接送林依晨上下通告,以原本的交通費補貼他的生活,爸爸約她第二次時,林依晨說「我是一個演員,我可以感受到他的誠懇(意指分辨真情和假意),」不顧媽媽反對,就答應了,爸爸當場老淚縱橫。
現在,爸爸便是林依晨的司機兼保鏢,每次看爸爸用筆記本記林依晨的通告時間,林依晨就會想到小時候聯絡簿上爸爸的筆跡。
訪問當天,林依晨還帶爸爸去做了假牙的齒模,爸爸臼齒蛀牙後沒再修補,一直食如嚼蠟,「至少可以讓他好好嚐嚐他最愛的波蘿麵包,」這麼多年來,林依晨才知道原來波蘿麵包是父親最愛吃的食物,「以前埋怨父親未曾對我們付出,但自己又為父親付出過多少?」
「作為一個父親他及格了,」例如他會把自己的風流史搬出來為例交代林依晨什麼樣的男人少碰,林依晨咯咯地笑。「你一定要相信,人是會變的,」林依晨堅定地說。
總結這段驚心動魄的經歷,林依晨以生動的「佛跳牆了」來比喻。
期望成為「願意做自己的人」
面對未來希望別人怎麼看林依晨這個人?
「以前當然會希望別人覺得我風華絕代,」林依晨又咯咯笑起來,「現在希望別人記得林依晨是一個願意做自己、成為自己的人。」
未來這些繩索要怎麼達到平衡,能夠不鬆不緊,其實都在一心一念,林依晨說「慢慢來,好不一定是好,壞不一定是壞,反正我又不趕時間。」
才26歲的人,已很有體會。

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

◎王宏仁 /中山大學社會系
每到了畢業季節,人生勝利組的校長或者老師們就會告誡社會新鮮人: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台大非發功校長還說:沒有那個實力,領22K都還嫌太多!面對這些人生勝利組的指責,社會上絕大多數的魯蛇(台灣有超過25%的勞動者只領19K的基本工資),也只能含淚默默地吞下這種指責。(有關魯蛇工資向下沈淪史,參考吳介民寫的工資時光機
 Loser
【台灣的魯蛇人生優於日本的魯蛇嗎?】 
資料來源:http://ichiku37.blogspot.tw/2013/09/22k800.html 
檢察官跟法官,當然是台灣社會裡面的人生勝利組,擔仔麵大學的王老師演講時曾經提到,司法界的性別意識很落伍。此外,台灣的司法體系雖然越來越獨立,但是個別法官、檢察官之間的程度差異很大,民眾進入訴訟之後,只能祈求上天多保佑!那麼這些人生勝利組的法官、檢察官,在進行司法審查時候,是否如他們在大學的法律訓練所強調的,是遮住雙眼不帶偏見的正義女神,還是他們也會帶著特定色彩的眼鏡來看待案子?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法官也是人,他們的許多思考模式一樣會受到台灣社會主流思考的影響,社會上出現的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例如台南市的檢察官黃朝貴說,台北車站被外勞佔領了!),也一樣會出現在他們辦案的過程。就我的觀察來看,目前司法體系,大至一般的社會體系,最令人擔心且一般人很少意識到的,就是「階級凝視的暴力」。這樣的暴力,複製了台灣既有的意識型態,打扁了魯蛇們的人生,也同時維繫了既有優勢階級的統治。

◎法官們的孝道觀

一位領有殘障手冊的56歲男子連崇凱,長期照顧中風、失智的父親達十多年。原本的家庭孝道分工安排是由他照顧父親,而他大哥負責賺錢,每個月給連崇凱一萬多元,當作父子兩人的生活費用。如果加上政府每個月補貼的4000元,大概足夠父子兩人生活。
但是2010年四月,他的父親病情加重而送醫治療,同期間,他的大哥也失業了,並且告知他無法繼續供應每個月1萬元的生活費,而僅剩下的4000元根本無法維持父子兩人的生計,在擔心經濟斷炊的壓力下,他決定用枕頭悶死其父親之後再自殺。他的殺人行動及時被護士發現而沒成功,但也因為這樣子,被檢察官以殺害直系尊親屬的罪名提起公訴,求處16年的徒刑。
各位如果是法官的話,你們會怎麼判?
 24filia
【台灣的司法界對於孝道觀點,還是承襲著吃大便探病情的24孝思想嗎?】 
第一審法官說他「情有可原」,以「未遂」、「犯案時酒醉精神障礙」將其判刑3年9個月。到了第二審跟第三審卻說,兒子照顧父親,是「法律上的義務」,也是盡孝道的本分,豈可因壓力或經濟困窘,藉酒殺父,所以加重改判為12年徒刑,並且定讞。
二、三審的判決理由,其實跟鄉民沒有甚麼差別。上課時,我問了大一從沒有任何社會科學訓練的同學,如果他們是法官的話,要怎麼判?大概一半的同學採「情有可原」的立場,另外比一半稍多一點的同學採孝順是法律上義務、盡孝道是本分的觀點。

◎子女盡孝道不需要物質基礎嗎?

這個案件,跟女性主義者關心的鄧如雯殺夫案,是不是很類似?兩人都是長期處於精神壓力狀態下,因為某個時機點的變化而引發殺父、殺夫?那麼為何鄧如雯殺夫的案子引起婦女團體巨大迴響,最後以輕判並且制定家暴法做結束,但是連崇凱的案子經過這麼久,卻幾乎沒有看到討論。
因為連崇凱的社會屬性類別,不是女性,不是族群,是階級,台灣社會對於階級的敏感度幾乎是0。為何連崇凱案是階級的問題呢?因為要能夠盡到法官說的那種孝道,是須要社會基礎的,特別是經濟基礎。
不食人間煙火的法官們,應該是從來不知道甚麼叫做挨餓,或者斷糧的焦慮吧!法官檢察官,一個月的薪水十幾萬,如果家中有人須要全天候照顧,經濟上並沒有任何的困難(例如一個月花3萬元請外籍看護)。但是對於一個月只有4000元收入的人,請問他可以有甚麼辦法繼續維持兩個人的生存?問了舉手要判刑12年的同學,他們如果是連崇凱的話,少了大哥支持的一萬元,可以怎麼生活?有人回答「去賣愛心筆」,可是連崇凱住在鄉下,去哪裡賣會有人支持?有人回答「去賣愛心彩券」,那麼他出去賣彩券時,誰來照顧他爸爸?有人回答「去乞討」、「去找社會局」、「把父親偷偷丟在警察局門口」。
請問這些判人重刑的法官,如果你們處於連崇凱的處境,你們會有甚麼辦法?
 beggar 【現行的社會秩序維持法一樣要處罰行乞者拘役或罰款】
這個就是我所謂的「階級凝視的暴力」,這群握有權力的優勢階級者,習慣以他們養尊處優的環境與行為,來評斷無權勢者的行為:不盡(優勢階級定義的)孝道,那我們就以社會規範或法律來懲罰你。在這裡,「盡孝道」的法律,不僅是維繫統治階級的優勢位置,讓那些無法盡孝道的人被排除在優勢階級之外,它更成為懲治違反我群規範與道德的暴力武器。

◎階級跟其他社會屬性類別的差異

那麼階級作為一個社會屬性跟類別,與其他性別、性傾向、種族、、、等社會類別,有何差異?我們如果把一個社會畫成金字塔形狀,多數人會佔據社會的魯蛇位置,只有少數人才是人生勝利組。這個社會階級的劃分圖形如下:
class1
而在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這個金字塔圖形會如下圖一樣,男女各佔據半邊。
class2
但是實際的圖形是如下,佔據人生勝利組的女性比男性少很多,多數的女性是處在魯蛇的位置(參考張晉芬的巷口文:平平都是人,女人就是賺得少)。
class3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畫出種族分配的圖形,平平都是人,為何多數的原住民就是屬於魯凱蛇族?
class4class5
用同樣的概念,我們也可以畫出性傾向、宗教的分配圖形。大家可以看到,除了階級圖形外,其他的社會屬性所畫出來的線,都是垂直的,只有階級所劃分的社會是水平的。而這也是為何我們對於其他社會屬性的歧視,比較容易看見且覺得不平等,但是對於因為所得分配不均而劃分的社會階級,常常覺得這是自然的,沒有甚麼好奇怪的。
雖然種族、性別的文化歧視,有時候跟階級歧視一樣隱而不彰,但是跟階級歧視運作不同的地方是,階級歧視經常與自由經濟的意識形態結合,而且被視為當然,甚至鼓勵。性別、種族、宗教、性傾向,可能是與生俱來的社會屬性,比較困難經由個人的努力而改變,例如從女變男,或者從黑人變成白人。但是階級此社會類別,卻被多數人,或者主流的意識形態認為,透過個人的努力,總有一天可以出人頭地,爬上階級的金字塔頂端,而爬不上去的魯蛇,當然就會被唾棄。不過呢,社會唾棄魯蛇的方式,通常是以隱晦的方式進行。

◎進屋前,先在門口檢查你的階級地位

前幾個禮拜,我們去台中的科學博物館參觀,正準備拿票進場時,看到門口掛著一個大大的警告標語:穿汗衫、拖鞋禁止入館。這樣的禁止標語很常見,在猴子大學的行政大樓或走廊,也一樣貼著類似的宣傳海報:尊重他人,請勿穿拖鞋進入辦公大樓。
museumSlipper
【台中科博館門口斗大的警示標誌】
我們好奇的是,為何穿拖鞋跟看科學展覽,或者進入辦公大樓辦事,會有關係?以前我在澳洲念書時,夏天的溫度高達38、9度,大多數的老師跟學生都是穿著短褲跟涼鞋或海灘鞋,或者藍白拖,四處走動,從來沒有人覺得這是不尊重他人,更不用說被禁止進入博物館了。
這樣的規定,其實就是一種階級凝視的暴力,因為它已經預設了這樣穿著的人,是不夠資格進入我的「神聖殿堂」,而在台灣,哪些人會是被如此預設穿著呢?大家心知肚明,就是黑手的勞工階級,要進入博物館參觀的人,就是必須符合主流意識形態(且是上流文化)規定的樣子:乾淨、整齊、有教養。
以前歷史課本會說,清末的上海租借公園門口告示牌寫著:禁止狗與中國人進入。這樣的國族主義故事,就是要激起大家對於種族歧視的憤怒。但是為何一個國家官方的博物館機構,卻可以如此明目張膽地階級歧視,而卻沒有人覺得是問題呢?因為它正在執行優勢階級的意識形態檢查,而此意識形態是大家認可的。
除了明顯的空間階級化之外,在專業判斷上,也一樣出現「進入個案討論前,先檢查你的階級地位」。
以家暴案件為例,一般人對於家暴丈夫的刻板印象,就是情緒不穩、易怒、喝酒、嚼檳榔、fuck聲不斷、、、,看看猴子大學的同學所畫出來的家暴男,就是那個形象。一般法官在裁定男性是否有家暴的時候,通常會問兩個問題:你有沒有工作?你有沒有喝酒?各位讀者,你們覺得這個判準是否沒問題呢?如果覺得同意的話,那麼你們可以當法官了(欠打,快回正題!)
DVpic
【猴子大學的同學,對於家暴男的想像】
我們幾乎都相信,只要是失業者,或者酗酒者,就是所謂的「高風險」群,因此社會對他們須要施加控制。其實家暴現象,是存在於每個階級的,但是為何下階層的人士,卻承受了更大的污名,成為所謂的「高風險群」?因為他們是下層社會的魯蛇。
在進行受暴越南婚姻移民女性調查時,有兩個對比個案。一位是身世跟遭遇都很可憐的阿鑾,另外一位是擁有較高學歷且穿著光鮮亮麗的阿麗。某社工員說,當她看到光鮮亮麗的阿麗站在面前時:「我看她那麼年輕,又那麼貌美,穿著甚至都比我還好,我很難想像,她是個『受暴婦女』……,她真的不像!」換言之,在社工員的心目中,受暴婦女必須是可憐、脆弱、無助,才是「值得幫助」的案主。從阿鑾和阿麗的例子來看,阿鑾明顯地比較受社工員「認可」,符合標準的「合法」受暴婦女形象,比較有可能取得家暴保護令,阿麗則被認為太過強勢,是「非典型」的案主,最後因為看起來「不夠可憐」,所以沒有取得保護令。
這就是我們觀察到的,社工員所屬中產階級的性別體制(middle-class gender regime)意識型態,相當程度地影響「受害者」如何被「專業者」觀看和對待。一般的中產階級是不可能須要求助的,須要求助的一定是悲慘到不行的勞工,誰能夠進入求助體系,要先看看你的階級地位。

◎魯蛇需團結,團結才有力

台灣社會太習慣於競爭了,從小到大,都在設定好的考試競爭中渡過,大學畢業後,一樣在職場競爭,因此對於任何競爭式的思考模式,幾乎都照單全收。最公平的考試,就是用統一版本,全國考一樣的題目,有標準的答案,考輸了,就是不用功,魯蛇們你就認命吧,換另外一種說法:你的素質只配這樣的學校=你的素質只配這樣的22K薪水。(這種叢林法則的教育制度,其影響可參考一位四年級生的經驗!
0score
【從小我們就非常接受勝者為王的考試訓練】
會講這樣子話的人,一般都是人生勝利組,他們對於魯蛇所經歷的痛苦無感,只會以主流的、支配階級的意識形態來看待魯蛇人生。這種階級凝視的暴力,在每個領域都在發威,司法的、社工的、教育的、職場的、藝術的、、、,就如這裡所舉的例子,即使是法官或社工人員,也一樣會帶著階級的偏見去判斷,就如他們也會帶著性別、種族、性傾向的眼光去判斷許多事情。
怎麼粉碎這種階級凝視的暴力呢?先嘗試著用「非競爭性」的方式來思考如何行動,才有可能產生另類行動的力量,就如工會運動的歷史一樣,資本家就是分化、分化、再分化工人,讓工人無法發揮集體的力量來對抗不合理的勞資關係。工人運動的回應,也只有一個:團結、團結、再團結。只有魯蛇們團結起來,發展自己的力量與論述,才有可能粉碎那些人生勝利組的階級歧視。

【BLACK CASH】很多人都是 30 歲就死了,80 歲才埋葬。

原文網址:http://flipermag.com/2013/10/18/just-die-at-30/

接著之前的專欄所說,許許多多的現象造成了整個大環境的巨變,所以年輕人一出了校園就漫無目的,不知該何去何從,從事公務員考試爭取鐵飯碗變成了報章雜誌喜愛的題材,諷刺著失業率及薪資的問題。
前陣子看到一篇別人寫的網誌,裡面提到日本小說作家*1的一句話:很多人都是三十歲就死了,直到八十歲才埋葬。這句話的衝擊扣入心弦,現在社會中的人們不就這樣嗎?從校園到職場有一個出奇地短的週期,大學然後選擇要不要念碩士,再決定要不要念博士,然後出社會,接著死亡。這個死亡不是意味真正的死亡,但跟真的死亡也沒有差太多,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著一樣的事,過著一樣的生活,然後死亡。
那你跟死了有什麼兩樣呢?
最後你賴在校園裡,讀到碩士、讀到博士接著再讀到雙博士,出了社會考普考、高考再考地方考試,不然就是在一個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公司做著不知道在做什麼的工作,接著退休然後養老。聽起來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子了,應該可以很滿足才對,但這過程,過得快樂嗎?這種日子像服了毒藥不斷地慢性死亡,最後像活屍一般在這個世界,每天重複著開機、關機、待機,無力的是你又沒辦法為這一切改變什麼?
但你真的什麼都沒辦法改變嗎?也許你無法改變這個大環境,但你可以改變的是你自己,你可以試著衝擊這無趣的一切,讓自己如浴火重生一般,每一個人都猶如喪屍活著,不過從每一個你開始,我們改變這一切,最終總會眾志成城,才會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既得利益者以及創造這大環境的巨人,終究有夕陽的那天,而你是選擇加入憲兵團還是調查兵團呢?
「很多人都是 30 歲就死了,80 歲才埋葬。」雖然這句話相當地聳動,但我想在台灣的每個年輕人,也許從踏出校園的那一刻就已經死了。

甚麼時候才願意拿下面具?揭露誤導你真實感受的五種負面情緒

原文網址:http://www.niusnews.com/index.php/main/view/13149

你最近一次大哭是甚麼時候?不要跟妞編輯說是因為看哪一部電影喔,認真的問問自己,不是因為看書、看電影…你最近一次為了自己的情緒或是發洩感情大哭是甚麼時候?

現代人其實有一種通病,就是「忽略自己最原始的感受」,因為害怕受傷,所以我們武裝,以為這樣就沒事了,其實你只是拿一堆土把自己的傷口蓋起來,眼不見為淨,沒看到就代表已經好了,等到哪一件事情不小心觸發到傷口,不用一秒就會爆發,憤怒或是激動的情緒來的比你想像中還要快。

Source:sad-pinterest
如果你願意把土掀開來看一看,就會發現傷口其實根本沒好,反而爛掉,事情完全沒有解決。所以承認吧!我們都身受重傷,只是我們習慣武裝自己,不把脆弱、難過的情緒表達出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負面嚇人的情緒,例如:

逃避
逃避問題無法逃太久,因為總是會有人逼你解決,但是逃避自己的情緒倒是可以逃避很久,但是如果我們不正視自己的情緒時,久了這個受傷的感覺會從其他地方顯現出來,利如狂吃、購物、生病、毛躁、易怒….等等(為何感覺好熟悉),這都是我們在逃避自己真正感受下延伸出來的副作用。

武裝
Source:angry-pinterest
 你有沒有經驗是朋友、家人講了甚麼話讓你很不開心,或許是因為覺得講了會破壞這段關係,或是講了也沒用所以你拒絕表達,但是你還是放在心上(不管你認為你在不在意),接下來的時間,平常相處都好好、沒有太大問題,但偶爾會有意無意覺得他好討厭,等到頻率慢慢上升時,就會爆發,到時口出惡言、破口大罵的人還是自己。

批評
如果發生一件事情讓你覺得很難過,但又不願意表達時,情緒很容易轉成:「你憑甚麼!」、「還不都是因為他XXX,所以我才…..」,只是套《辣妹過招》的一句話「說別人胖,你自己不會因此變瘦,罵別人笨,你也不會變聰明。」罵完他,你受傷的感覺依然存在。

焦慮
Source:busy-pinterest
當你逃避、不想面對自己的情緒時,就會直接導致「焦慮」,這時我們會以為可能是最近壓力太大、事情太多,所以花更多時間投入工作、課業,以為事情做好就能解決我們焦慮的情緒,這是反而更忽略了原先導致你焦慮的情緒。

憤怒
Source:anger-pinterest
憤怒應該是我們最常表達「受傷」的副情緒,以後在每一次生氣前,問問自己:「我是真的生氣,還是其實我很難過?」當你覺得他應該要更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喝太多酒、抽太菸時,你會跟他說:「我擔心你的身體,我很難過你這樣傷害自己。」還是會罵人:「那麼愛抽,抽死你好了」

當我們覺得自己很脆弱、難過的時候,表達憤怒的情緒會讓我們產生「我很強壯」的感覺,所以我們會一直沿用下去,但其實那只是你情緒的錯覺,憤怒只是你不表現你難過的「方式」,並不是真實的情緒。

Source:judge-pinterest
以後只要你有憤怒、焦慮、批評、武裝、逃避的情緒,先不要急著表達,應該要先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受傷了?為什麼受傷?該怎麼表達?」這時一定會有一派人說:「我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受傷了阿!」你是不是會覺得,其實不需要任何人自己也能活得很好、讓別人知道我很難過不就弱掉了?只是你確定這樣的想法,能夠增進你與別人的友好關係嗎?通常這樣的武裝情緒,只會戳痛別人、戳痛自己。

Source:cry-pinterest
為什麼不為了自己放聲大哭呢?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試試看對別人表達:「你這樣讓我很難過….」的情緒。妞編輯也知道這有點彆扭,但如果表達真實的情緒能幫助別人更認識我們,我們也能不用負面情緒刺傷別人,只要我們願意趕跑心理的鬼,其實沒有任何壞處的,共勉之。

嚴凱泰:「你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還能控制什麼呢?」

原文來源:http://boylondon.pixnet.net/blog/post/101590061?fb_action_ids=745788815435260&fb_action_types=og.likes&fb_source=other_multiline&action_object_map=%7B%22745788815435260%22%3A244429245711726%7D&action_type_map=%7B%22745788815435260%22%3A%22og.likes%22%7D&action_ref_map=%5B%5D
嚴凱泰:「我瘦了15公斤」

我以15個月的時間,減了15公斤(體重從92公斤減到77公斤)。我的祕訣是靠自己的意志力,是Trust myself, I can make it.

我大學時經常吃宵夜,3點才睡覺,過的是夜生活,體重從77公斤胖到85公斤,你看宵夜吃不得。

回國工作後應酬很多,胖到92公斤。有一次媒體登一張我的側面照片,看起來像50歲,臉圓圓、下巴兩截,我覺得這樣不對。

再這樣胖下去,企業形象會出問題,這麼年輕就這麼胖,表示一點毅力也沒有,表示你不care。

我告訴自己要減肥,每天游泳1小時,再打2個小時籃球,總共三個小時的運動。每天戒肉、戒可樂,到後來只吃素,只用一個盤子裝定量的菜跟飯,就只吃這一盤。兩個多月後我就從92掉到85。

有時會受到誘惑,比方太累爬不起床,中間失敗過。但是兩天後馬上覺醒,這樣不行,就趕緊補運動回來。

我教你一個好辦法,當你要受到誘惑時,你把希望變成什麼人的照片貼在牆上,把想達到的標竿具象化。

我是拿我高中畢業那年的體重77公斤做標竿。

任何年紀都應有個標準的體重,一定要去保持。如果你放任自己散漫下去,散漫兩天就會散漫四天,散漫四天就會散漫八天,散漫八天就會散漫八年。

我認為一個人一定要保持某種程度的愛漂亮,表示自己在乎自己,那麼就能控制體重。

這是我的哲學。我到現在還維持每週運動4~6次,每次游泳45分鐘,先快游5~10分鐘,後面慢慢拉,練耐力,再做一些舉重,保持肌力,還做仰臥起坐。我不能不動。

我老媽(裕隆董事長吳舜文)85歲了,還每天做運動,散步、做香功、早起跟睡前都要做操。

這個社會上很多人為了工作,為了理想在拚命,疏忽健康。心臟病、高血壓、中風,一下就發作,這很可怕。所以隨時隨地自己要監督自己。

8年前剛結婚時,下班回家很累很煩,倒下來就是吃、睡、看錄影帶。我發現人愈煩,就愈懶,就愈胖。

我從很忙很懶很胖,轉換到控制飲食和運動,是因為我很愛漂亮。如果你對自己要求不夠完美,你怎麼要求別人?怎麼要求企業?你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還能控制什麼呢?

今天叫你少吃兩口飯,你都控制不住,那你怎麼去經營事業?怎麼做出產品?怎麼做出服務來讓消費者接受?

(台積電 董事長)張忠謀管這麼大的企業,每個星期六、星期天還是去運動,他就是要有好的身體才能管那麼大的企業。

我幾乎把運動當紓解壓力的處方。事實上已有醫學報告說,運動過後腦子會分泌腦內啡,會讓你快樂,有high的感覺,這對壓力解除是滿好的。

減肥期間,每天看到體重下降一點是滿有成就感的,尤其那是自己設定的成就。而且很妙,每逢5跟10是很大的關卡,從90到85很快,但在85停留了兩個月,一過了85,就83,82,81,非常快了。

碰到關卡時就靠determination(毅力)。我把食物再下降,運動量再往上提,一直push自己一定要達成目標。

任何時間、任何年紀都來得及開始做運動,不要說我已經多少歲了、以前都不運動,所以不想運動。

你運動再怎麼不行,總可以動動手動動腳,散散步吧,不要讓自己胖起來。

例如訂個標竿,每天到大安公園走個10圈,會很舒服,心跳、血壓等等,工作精神會很集中。走不動沒關係,今天5圈,明天6圈,慢慢來,就可以達到標竿10圈;如果這兩天沒走,後幾天就想辦法把它補回來。應酬時就少吃。

三義廠廠區全面禁菸,定期給員工健康檢查,還有運動設施:溫水游泳池、三溫暖、登山步道、籃球廠、網球廠、員工菜圃;問題在於,我發現這些經理都沒去,他們太忙,所以我最近想規定他們不論再忙,一定要去運動,不去就扣錢做基金。

而且我覺得人過30都要量量血壓,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可能有遺傳。我有個同仁才29歲,很壯,他每天說覺得脖子很緊,而且每天下午就眼冒金星,我拿我辦公室的血壓計一量,在140~145之間,我叫他趕快看醫生。不要等到40歲時才發現,你的血管已經被撐了40年。如果25歲就發現,就上藥,就節制飲食,那你血管才被撐了二十幾年,還來得及。

我很不喜歡死,也不希望任何人死。說到老跟年輕,接掌這個企業,不要騙人,這個壓力確實很大。「老」不是問題,我從沒對「老」給予批評,因為每個人都會老,但思想是不是跟得上時代,就是另一回事了。年齡可以老,但是心不能老。

年輕,年輕真是好,但是要趁年輕保養身體。我平常只有星期六下午跟星期天休閒,我太太陪我媽媽打打麻將,我看看電視或跟朋友打撲克牌。我其實是沒有其他生活的人,因為從5歲開始就被教育要來承接這個事業,從小就聽人家說裕隆是鐵皮車,所以我一直在準備sound mind(健康心理)接這個責任。苦的時候自己要站起來。我小時候爸爸就生病,後來過世,我媽媽又很忙,我的成長常常是自己一個人……。

我14歲時自己一個人去美國住校,被人家欺負,比如籃球打不好,被人家夾兩個柺子,我不能說不玩了,還是要打下去,堅持下去並不代表每場都會贏,但表示我每場都要do my best(盡力),人生do my best 最重要。

偽善的社會—從多元學習到多元成家

原文來源

作者: 小野

最近有兩件對台灣社會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情正在發生。

第一件是強調多元學習及多元入學的十二年國民敎育正式上路了,這一屆十五歲的九年級生已經無法逃避成為被送進牢籠裏當實驗品(或犧牲品)的命運。另外一件便是多元成家方案已經送進立法院審查,贊成和反對的兩股民意正在積極動員中,氣氛已經到了互相欲置對方於死地的狀態。前者是已經上路的無奈,後者正瀰漫著角力拔河的憤怒中。同樣都是「多元」,我們可以透過這兩個都標榜「多元價值」的重大事件,重新看看台灣社會的真實面貌。

有一天,我讀到一則新聞後一頭霧水。長期規劃十二年國敎的總舵手敎育部次長在立法院要審查敎育部預算前夕,「被迫」自動辭職,理由據說是要為十二年國敎的政策「扛責任」。咦?不是說偉大的十二年國敎已經規劃了幾十件「完整」的配套措施,是一場台灣歷史上的敎育大改革嗎?辛苦規劃的敎育部官員們不是正期待著明年的五月會考之後,按照設計精美、週全、複雜但公平的「多元入學」方式,將學生們送進不同的髙中嗎?怎麼才剛剛上路,就已經預見到未來混亂失敗的結果?不然為什麼要逼走總舵手?我一直看不懂這則重大的人事新聞。接著又看到滿腹委屈的總舵手在立法院接受立委們的擁抱,滿口尊重長官和無怨無悔,可是明明很不服氣。咦?怎麼這樣?

我忽然悲從中來。不是因為總舵手在大船出港駛向茫茫大海前就被換掉,而是為了全台灣十五歲以下的孩子們悲!如果已經預知這樣的政策是註定失敗的,為什麼硬是要大船出港?所謂多元學習和多元入學的基本精神,是透過「更多元」的選擇,讓每個不同的學生能「探索」出一條最適合自己未來學習和發展的道路。結果從過去敎育改革時候提出來的「一綱多本」到十二年國敎的「多元入學」,都只是讓我們的學生扛的書包成了登山包,裏面裝滿了「更多」要考試的書,還有「更多」可以加分的其他功課和活動。這便是我們官員們閉門造車的「多元」,這是假多元入學,真全才和通才敎育,還外加道德評分。讓正值青春勃發的生命被「更多」沒有必要的學習壓垮了。這真是徹頭徹尾的無可救藥的僞善。

用「偽善」來形容「多元成家方案」被社會大眾熱烈辯論的狀態更是貼切。在一場電視辯論中,主持人邀請到反對者和贊成者來辯論,贊成者本身就是一對已經正式同居的男同志,他們談的大多是如果無法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婚姻,在許多基本權益上的不平等和損失,包括租屋、購屋到財產的繼承,還有其他在法律上所給予的權力、責任、義務。他們的論述都是很實際的權益問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簡單道理,沒有平等何來公義?可是反對的一方所持的論點卻放在莫需有的歧視和偏見,充滿了強烈的道德批判,例如性泛濫、雜交、愛滋病、不正常家庭對下一代的影響、家庭制度的破壞、代理孕母、亂倫、動搖國本。

其實「多元成家方案」中真正送進立法院審議的只有「同性婚姻」一案,另外兩案「伴侶制度」和「家屬制度」尚未送進立法院。單就「同性婚姻」一案,只是讓同性戀者享有「異性婚姻」所應該有的基本權益。而反對者目前所持的反對理由,其實也全都全部適用於目前異性戀者的各種婚姻狀况,誰敢說異性戀者在合法的婚姻後,不會發生反對者所持的反對理由?又有那條法律規範了不適合婚姻的異性戀者?反對者口口聲聲說尊重同性戀者,甚至愛他們,但是說出來的「理由」全是歧視、偏見,甚至羞辱。佔盡優勢和社會資源的人們,連一點點喘息的空間通通捨不得讓給弱勢的人,真是僞善極了。

台灣是一個在天然資源上極度匱乏,歷史上始終在夾縫中苟延殘喘的國家,它如果要在匱乏和夾縫中尋找自己未來的出路,就要在民主自由、尊重人權、發揚多元價值中建構出超越競爭者的文化,甚至文明,這是未來能擁有創造力的基礎,台灣在這方面其實是有機會的。基本上,台灣人是善良的,是有包容力的,是勤奮努力的,是聰明的,就如同它的土地和氣候能包容動植物的多樣性一樣。但是那些似是而非的偽善會模糊了原本純樸善良的價值,它們是阻礙社會進步和進化的絆腳石。

我們要的是一個完全尊重不同特質的生命,讓他們都能得到最大生存和發展的真多元社會,而不是充滿偽善和歧視的假多元社會。

【週一想想】數字台灣:誰讓你變成「白領」階級?


最近兩則新聞讓大家錯愕,原來,銀行只會照顧富人、欺負窮人的說法是真的。

(喜歡嗎?爸爸得中樂透才能買給你。圖:網路

一個上班族,想買個便宜的小窩,頂多只能貸款6成;依照規定,台北市8千萬以上豪宅也只能向官股銀行貸款到6成,但是錢進中國多年的頂新魏家購買9戶帝寶豪宅,竟然獲得官股銀行99%的高額貸款,僅花千萬就坐擁10幾億豪宅。隔天,新聞報導一位單親媽媽省吃儉用8年存下45萬元,標到270萬元法拍屋,跑了6家銀行,沒有一家願意提供貸款,最後她被迫棄標,連積蓄45萬元也幾乎悉數賠光。

這才是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然而,是誰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是誰扼殺平民翻身的機會?

馬英九執政以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在2009-2012年累計成長14.34%(見表一),但是你的薪資收入成長了14.34%嗎?答案是否定的。馬英九在2008年砲轟民進黨政府讓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只有26,700元,結果在馬英九的好努力下,大學畢業生現在只能奢望起薪能夠保住22K。最新的政府數據更顯示,今年前九月的平均薪資倒退了17年

表一:台灣經濟成長率
年度
經濟成長率
2000
5.8%
2001
-1.65%
2002
5.26%
2003
3.67%
2004
6.19%
2005
4.7%
2006
5.44%
2007
5.98%
2008
0.73%
2008第一季
7.55%
2008第二季
5.66%
馬英九上台
馬英九上台
2008第三季
-1.23%
2008第四季
-7.53%
2009
-1.81%
2010
10.76%
2011
4.07%
2012
1.32%
2013
?%
(作者製表。資料來源:主計處。)

你的薪水越來越少,但是物價自2008年以來年年漲。最近,你是不是又看到熟悉的餐館、小吃店的價目表再度被「更新」了?

物價漲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燃料成本。但是,你知道嗎?馬英九剛上任時的2008年6月1日國際天然氣價格是每10,000 MMBtu賣13.353美元,2013年11月1日的價格是10,000 MMBtu賣3.785美元,跌幅將近72%。但是中油賣給瓦斯公司的價格在2008年5月28日是每立方公尺16.94元(中油賣給家庭18.55元),在2013年11月2日竟然賣19.16元(中油賣給家庭20.77元)。這當中有什麼誤會嗎?

物價讓你受不了,房價更是漲得不得了。

馬英九在2010年的ECFA辯論時,盛讚自己的政策使得頂新等台商回台灣投資,台商返鄉不僅是鮭魚返鄉,而且是鯨魚返鄉。如今,台商資金匯回台灣大約6,000億台幣,竟然有一半資金,也就是約有3,000億投入房地產炒作。我們歡迎台商回台投資,但不是大炒房地產;最近是否發現,報紙的房地產廣告滿滿但是價格驚人,你買得起嗎?顯然,這些資金雄厚的台商不是鮭魚也不是鯨魚,而是在房地產坑殺台灣人民的鯊魚。但是這些鯊魚又是廣告金主,媒體也不敢得罪。

1990年代,李登輝執政時期意識到台商大幅前往中國投資設廠,將會衝擊台灣經濟與失業率,因此堅持「戒急用忍」政策。當然,無祖國的商人還是前仆後繼登陸投資。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資料,1991-2012年核准上市櫃公司到中國投資事業高達4,880件。另外,童振源與洪家科合著的「台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1988-2008年」一文也顯示,台商在1979-2008年這30年間前往中國投資的金額高達1,222.85億美元。馬英九執政後(見表二),2008-2012年這五年間投資金額也高達596億2055萬6千美元,已經逼近前面30年的一半。

表二:1991-2012年台商投資中國金額
年度
金額(千美元)
年度
金額(千美元)
年度
金額(千美元)
1991
174,158
2000
2,607,142
2008
10,691,390
1992
246,992
2001
2,784,147
2009
7,142,593
1993
3,168,411
2002
6,723,058
2010
14,617,872
1994
962,209
2003
7,698,784
2011
14,376,624
1995
1,092,713
2004
6,940,663
2012
12,792,077
1996
1,229,241
2005
6,006,953
1997
4,334,313
2006
7,642,335
1998
2,034,621
2007
9,970,545
1999
1,252,780

(作者製表。資料來源:經濟部投審會。)

台商前往中國的結果,就是公司、工廠的關門導致失業率上升。商人無祖國,理所當然就是哪裡有利益就往哪裡跑,這時,政府就必須捍衛社會分配的公平正義。然而,馬政府友善富人,勞委會變成資委會;你的薪水不漲,但是富人越來越有錢,也只是剛好而已。

原來,不僅銀行會欺負窮人,連馬政府也是吃定你。

現在,不管你是藍領階級或白領階級,如今你都是「白領」階級;因為薪水不漲,新鮮人薪水還下跌,但是物價上漲、房地產飆漲,收入趕不上物價與房價;所以你的薪水都是白領的。

1124日,馬英九參加「國民黨建黨119週年黨慶大會暨社團成果發表會」時,細數自己的政績,同時痛斥在野黨「執政時有這樣的成績嗎?」我想,短短數年內,可以讓藍領階級和白領階級變成同是「白領」階級;如此傑出的政績,應該很難超越吧!